- 包
- 胥
- 之
- 哭
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立依于庭墙而哭,日夜不绝声,勺饮不入口。”
浏览
喜欢
- 喜欢
包胥:春秋时楚国大臣申包胥。比喻到别国哀求援兵
包胥之哭更多解释
- 成语拼音:[bāo xū zhī kū]
- 成语例句:《清史稿·睿忠亲王多尔衮传》:“平西王吴三桂,介在东陲,独效包胥之哭。”
- 感情褒贬:中性成语
- 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求外援
- 结构类型:偏正式成语
- 形成年代:古代成语
- 繁体字形: 包胥之哭
- 英文翻译:Bao Xu's cry
- 成语分类: 四字成语 偏正式成语 B开头的成语
- 成语关注: 大臣 比喻 别国 哀求 援兵
“包胥之哭”的单字解释
【包字的详细解释】:1.用纸、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:包书。包饺子。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。2.包好了的东西:药包。邮包。打了个包。3.装东西的口袋:书包。把零碎东西装进包儿里。病包儿。坏包儿。淘气包儿。4.用于成包的东西:两包大米。一大包衣服。5.物体或身体上鼓起来的疙瘩:树干上有个大包。腿上起了个包。6.毡制的圆顶帐篷:蒙古包。7.围绕;包围:火苗包住了锅台。骑兵分两路包过去。8.容纳在里头;总括在一起:包含。包罗。无所不包。9.把整个任务承担下来,负责完成:包医。包教。包片儿(负责完成一定地段或范围的工作)。10.姓。
【胥字的详细解释】:1.古代掌管文书的小官吏:胥吏。2.文言副词。皆;都:尔之教矣,民胥效矣。
【之字的详细解释】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【哭字的详细解释】: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,有时候还发出声音:哭诉。放声大哭。